14、15世紀開始,學者將歐洲古典時期與文藝復興之間這段歷史稱為「中世紀」。過去認為這兩個輝煌燦爛時代之間文化發展停滯,因此稱為「黑暗時代」。17、18世紀啟蒙哲學家發揚理性,間接強化了中世紀黑暗負面的印象。19世紀初期,浪漫主義鍾情融合希臘理性與基督教思想的中世紀文化,抗議理性主義獨尊理性貶抑感官的態度。20世紀中期之後,「黑暗時代」這個名詞逐漸退出歷史研究文獻。

2005年,法國「年鑑學派」第三代學者、「新史學」運動旗手、專精中世紀史的勒高夫挑戰高難度工作,撰寫意在「學術推廣」的《中世紀英雄與奇觀》。作者邀請讀者拋開對「黑暗時代」的成見,體驗中世紀心靈的意象天地。透過豐富的圖文對話,勒高夫精采呈現「科技理性」無法翻譯的中世紀交感世界:一個漠視任何存在於自然與超自然、人世與冥界、真實與幻想之間疆界的宇宙。作者無意嚴謹分析中世紀的集體心靈,僅以歐洲讀者所熟知,且起源於中世紀的文化元素為例,讓讀者感受中世紀歷史的現代性與未來性。

台灣的讀者對書中介紹的關鍵意象或許無法如數家珍,但是透過電影與漫畫,許多元素應不陌生。例如,迪士尼卡通中年輕亞瑟奮力抽出的石中劍、《幻想曲》中米老鼠以魔法命令掃把取水中的巫師梅林、《法櫃奇兵》中守護聖杯數百年的圓桌武士、《哈利.波特》中佛地魔借以維繫生命的獨角獸、《神出鬼沒》中行俠仗義的俠盜羅賓漢、老與風車過不去的騎士唐吉訶德,以及日本動漫中常出現的歐洲城堡與教堂等等。這些意象內化成歐洲文明底蘊,透過不同轉化與創新,成為現在西方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。怪不得在德國聽過這麼一則笑話,外國遊客問德國人:「新天鵝堡(建於19世紀末)是模仿迪士尼睡美人城堡建造的吧?」

看完此書的第一個感覺是「很好讀」。一般嚮往歐洲文化的讀者,不必在意編排,隨手翻閱,光是豐富圖片就相當吸引人。興致更高的人,或許可作為歐洲文化之旅的行前功課。這樣,當走入歐洲哥德式 大教堂時,才不會只覺得舒適涼爽;漫步修道院迴廊中庭,才了解已身處「天堂」。如果你是歐洲文化史的愛好者,書中許多線索將有助於統整過去在藝術史、哲學史、觀念史等領域學習到的概念。例如,藝術史中老布魯格爾的「安樂鄉」是豐裕的夢想,揭露中世紀對飢餓的恐懼;是自由的夢想,譴責教會的鉗制與禁令;是悠遊休閒的夢想,反抗以嘉惠勞動作為馴化勞動者的工具;也是青春的夢想,是對時間被教會控制的反叛。

看完本書,除了視覺與知識雙重享受之外,更讓我燃起希望。原來,學術論文與考卷選擇填充之間,還有許多令人神往的英雄與奇觀!

 

陳恆安(成大歷史系助理教授)  (20080804) 

 

書名:中世紀英雄與奇觀 (Heros et Merveilles du Moyen-Age)

作者:勒高夫(Jacques le Goff)

出版:貓頭鷹出版

定價:599元

類別:歷史

轉貼來源:中時電子報.開卷周報

Kelen&David / Xuite日誌 / 回應(0) / 引用(0)
2008年7月高雄捷運各站旅運...|日誌首頁|奧運棒球賽肢體衝撞 美國和中國...上一篇2008年7月高雄捷運各站旅運量日均表...下一篇奧運棒球賽肢體衝撞 美國和中國互相羞辱對方...
回應